因為專業(yè)
所以領先
大馬士革工藝(Damascene Process)是集成電路制造中的一項關鍵技術,主要用于在芯片中形成高密度、高可靠性的金屬互連結構(如銅互連)。它得名于古代大馬士革(今敘利亞首都)的金屬鑲嵌工藝,因其通過“鑲嵌”方式將金屬填充到預先刻蝕的溝槽中而得名。以下是對該工藝的詳細介紹:
大馬士革工藝的核心是“先刻蝕溝槽,再填充金屬”,與傳統(tǒng)的“先沉積金屬、再刻蝕圖形”工藝相反。這種反向操作能夠更好地應對高密度、微小尺寸的互連需求,尤其是在銅(Cu)取代鋁(Al)成為主流互連材料后,大馬士革工藝成為銅互連的關鍵技術。
大馬士革工藝通常分為以下步驟(以銅互連為例):
在硅片上沉積一層絕緣介質(如二氧化硅或低介電常數(shù)材料Low-k),作為金屬層之間的隔離層。
通過光刻和干法刻蝕(如反應離子刻蝕,RIE)在介質層中形成溝槽(Trench)和通孔(Via)的圖形。溝槽用于水平互連,通孔用于垂直互連。
阻擋層:在溝槽內(nèi)沉積一層薄金屬(如氮化鉭TaN),防止銅擴散到周圍的介質中(銅擴散會導致器件失效)。
種子層:在阻擋層上濺射一層薄銅,作為后續(xù)電鍍銅的導電基底。
通過電化學沉積(Electroplating)將銅填充到溝槽和通孔中,直至溢出形成過厚的銅層。
使用化學機械拋光去除多余的銅和阻擋層,僅保留溝槽和通孔內(nèi)的銅,形成平整的表面。
高導電性:銅的電阻率低于鋁,降低互連電阻和功耗。
更好的可靠性:銅的抗電遷移(Electromigration)性能優(yōu)于鋁,提高芯片壽命。
高密度互連:支持納米級線寬和通孔,滿足先進制程(如7nm、5nm)需求。
低熱預算:避免了高溫鋁刻蝕對器件的損傷。
大馬士革工藝的進階形式是雙鑲嵌工藝,即同時形成通孔(垂直連接)和溝槽(水平連接)的銅互連結構。步驟包括:
在介質層中刻蝕通孔和溝槽。
一次性填充銅,同時形成垂直和水平互連。
通過CMP去除多余銅。
雙鑲嵌工藝減少了工藝步驟,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互連精度。
邏輯芯片:CPU、GPU等需要高密度互連的芯片。
存儲芯片:DRAM、NAND Flash中的多層金屬布線。
先進封裝:用于2.5D/3D封裝中的硅通孔(TSV)和再布線層(RDL)。
工藝復雜度:對刻蝕、CMP精度要求極高。
銅擴散問題:需優(yōu)化阻擋層材料和厚度。
低介電常數(shù)材料(Low-k)集成:Low-k介質易在CMP中受損,需工藝兼容性設計。
大馬士革工藝通過“先刻蝕、后填充”的方式,解決了銅無法直接干法刻蝕的難題,成為現(xiàn)代芯片銅互連的核心技術。隨著制程向3nm及以下節(jié)點推進,工藝優(yōu)化(如原子層沉積ALD、新型阻擋層材料)將繼續(xù)推動其在半導體制造中的應用。
芯片封裝清洗介紹
· 合明科技研發(fā)的水基清洗劑配合合適的清洗工藝能為芯片封裝前提供潔凈的界面條件。
· 水基清洗的工藝和設備配置選擇對清洗精密器件尤其重要,一旦選定,就會作為一個長期的使用和運行方式。水基清洗劑必須滿足清洗、漂洗、干燥的全工藝流程。
· 污染物有多種,可歸納為離子型和非離子型兩大類。離子型污染物接觸到環(huán)境中的濕氣,通電后發(fā)生電化學遷移,形成樹枝狀結構體,造成低電阻通路,破壞了電路板功能。非離子型污染物可穿透PC B 的絕緣層,在PCB板表層下生長枝晶。除了離子型和非離子型污染物,還有粒狀污染物,例如焊料球、焊料槽內(nèi)的浮點、灰塵、塵埃等,這些污染物會導致焊點質量降低、焊接時焊點拉尖、產(chǎn)生氣孔、短路等等多種不良現(xiàn)象。
· 這么多污染物,到底哪些才是最備受關注的呢?助焊劑或錫膏普遍應用于回流焊和波峰焊工藝中,它們主要由溶劑、潤濕劑、樹脂、緩蝕劑和活化劑等多種成分,焊后必然存在熱改性生成物,這些物質在所有污染物中的占據(jù)主導,從產(chǎn)品失效情況來而言,焊后殘余物是影響產(chǎn)品質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離子型殘留物易引起電遷移使絕緣電阻下降,松香樹脂殘留物易吸附灰塵或雜質引發(fā)接觸電阻增大,嚴重者導致開路失效,因此焊后必須進行嚴格的清洗,才能保障電路板的質量。
· 合明科技運用自身原創(chuàng)的產(chǎn)品技術,滿足芯片封裝工藝制程清洗的高難度技術要求,打破國外廠商在行業(yè)中的壟斷地位,為芯片封裝材料全面國產(chǎn)自主提供強有力的支持。